我的扶贫故事用真情拔除贫困的病根丨兴
2022/11/23 来源:不详年10月,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加入到了扶贫这一伟大的事业中去。
第一次走访,通过交谈,大致了解了杨华光的家庭结构。一家人4口人,有2个在浙江打工,平时就老两口在家务农,帮助大儿子管教着三个孙子。杨华光一家在年缴了一年的医保,此后的三年竟然没有交医保。问起为什么不叫医保,“憨厚老实”的杨华光竟振振有词地说,交了有啥用?常言道,吃五谷杂粮谁能保证不生病。
我得带个头,把他们一家的医保问题解决了。但转念一想,如果这次帮他们全部都交了,以后他就会养成依赖思想,扶贫不就是要解决他们贫困的思想根源。就和杨华光商量,这次我给他夫妻二人交,两个孩子的他们自己缴纳,又专门打电话给在浙江务工的两个孩子,让他们寄钱回来把医保交了。一年过后,杨华光的老伴杨文芬身体不舒服,虽然不是大病,到医院治疗了十多天,才花了四百多元钱,假如没有医保报销,个人承担需要花费两三千元。从此以后,每年他家交医保就变得积极起来。
给我影响最深的还有一件事,那就是政府要给他们搞房屋整改。他们总是推脱很忙,不想做。我就亲自天天往他家跑,带头给他家搬东西,在我的带动下,全家都一起行动起来。没几天时间,地面硬化了,楼板定好了,板壁换新了…… 屋子还是那个屋子,家还是那个家,在整改以后,旧貌换了新颜。杨华光嘴上不说,但心里乐开了花。 在三年的扶贫交往中,我常常思考:像杨华光一样的人,他们辛勤的劳碌一生,为什么过不上好的生活?其实根源就是他们头脑中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,把握形势的变化。只要我们扶贫干部对他们进行思想的引领,他们一定能过上好的生活。只要我们能付出真心付出真情,就一定能拔出贫困的病根。 曾庆文,兴仁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教师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段源兴整理编辑孙文竹编审尹长东李玲